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:正文卷 037 夷灭权奸
石遵在得知石虎死讯的时候,已经行至河内,正欲入关。
突闻噩耗,石遵继而拥兵不前,带着三万禁军止步于河内,同时向车骑大将军符洪、征西大将军姚弋仲、征虏将军石闵、安西将军刘宁等人去信,邀他们前来与自己共商国事。
此时,关中残余叛乱皆以平定,各军奉石虎之命,已然班师,由潼关东出。
得知石虎驾崩,张豺专权,又得石遵号召,众将纷纷前往河内听命。
石遵于河内李城(今河南温县)会见诸将。
早在来时,众人已经合计,这世上,以定策之功为最,如今石世母子偏信张豺,他们若是俯首听命,必将为张豺所驱使。
倒不如拥立石遵继位,杀回邺城,共享富贵。
因而,众人刚一相见,苻洪、姚弋仲、石闵这些将来的仇敌,就迫不及待的进言道:
“殿下是国中长君,又德才兼备,先帝曾有意以殿下继承大统。
“然而先帝年老智昏,被张豺等人所欺误,以幼主传国。
“古语有云,牝鸡司晨,其家必败,何况社稷。
“如今女主当政,奸臣弄权,与司空李农僵持于广宗,京师守卫空虚。
“殿下若能公诸张豺之罪,以清君侧为名,击鼓进军,各地守臣必将大开城门,以迎殿下,如此,可成不世之功!”
石遵暗自欣喜,他召集诸将前来,就是想要与他们同举大事,如今众人劝说他挥师东进,石遵又怎会拒绝,当即派遣亲信前往长安,接管关中。
而他自己则亲率苻洪、姚弋仲、石闵、刘宁等一众将领,杀奔邺城而去。
起兵之初,石遵把大将石闵唤到跟前,勉励道:
“我膝下无子,你好生努力,若能成功,我以你为太子。”
石闵本姓冉,其家为魏郡豪强,早年间,石勒攻破乞活军,俘获年仅十二岁的冉良,命石虎收冉良为养子,改名石瞻。
而石瞻正是石闵之父,换而言之,石闵便是石虎的养孙。
石闵自小展露不凡,深受石虎的宠爱,将他与其余孙儿一同抚养,成年后,石闵骁勇善战,勇冠三军,虽是汉人出身,亦为胡人所钦佩。
石遵只是为石闵画了一个大饼,没想到石闵却当了真,并将在未来引出一场祸事。
实际上,正如先前所言,石遵麾下诸将并不和睦,石闵就曾进言石虎,认为苻洪才智出众,其子如苻健、苻雄等人,皆是有才之士,苻氏在邺城周边,有部曲五万,应当及早除之。
但石虎却想驱使苻洪进攻成汉与东晋,因而并没有听从石闵的建言,反而厚待符氏一门。
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石闵与苻洪的梁子就此结下。
如今之所以能够并力向东,不过是贪图定策之功,暂时抛下仇怨罢了。
与此同时,得知石遵挥师驱往邺城,张豺大惊失色,又听闻镇守洛阳的洛州刺史刘国等人纷纷归附石遵,更是惶恐不安,当即召还正在围困李农的邺城将士。
五月十一日,石遵率军九万,进抵河内荡阴(今河南汤阴)。
又以石闵为先锋,领军攻打邺城,张豺闻讯,急令邺城守军出城抵御。
然而后赵本就是羯族政权,而张豺并非羯人,不能服众,羯兵将士不愿为其死战,而张豺与李农的恶劣关系,也使得李农麾下的数万乞活军不可能向他施以援手。
邺城守军之中,一种说法甚嚣尘上,认为彭城王石遵是来为父奔丧,怎可阻止,众人应该出城相迎,而不是协助张豺守城。
因而,邺城守军大量逃往,张豺连杀数十人,依旧不能阻止。
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就连刘太后也慌了神,她急忙召来张豺,哭诉道:
“如今先帝尚未入土,石遵就要束甲相攻,天子年幼,我是一个妇人,只能仰仗将军您了,我如果给石遵加封官职,能否安抚住他?”
张豺情急之下,也拿不出一个主意,只得唯唯称是。
刘太后当即下诏,一股脑地赐予官职,拜石遵为丞相、大都督、大司马、督中外诸军事、录尚书事、赐黄钺、加九锡、许其入朝不趋、赞拜不名、剑履上殿,又为石遵增封十郡作为食邑。
基本上,除了皇帝之位,刘氏将能给的全数扔给了石遵。
但自古以来,清君侧本就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。
况且,刘太后虽然出手阔绰,但石遵想要做的,却是皇帝。
五月十四日,石遵领兵抵达邺城外的安阳亭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,张豺惶恐,眼见城中守军散尽,只得出城相迎。
“下官张豺,奉太后之命,前来拜见殿下。”
张豺颤抖着声音,俯首拜道。
马背上的石遵却根本就不领情,他冷哼道:
“我此番兴兵犯阙,就是为了清君侧,斩杀奸佞,如今你张豺来得正好,省得我再去搜捕你。”
当即,在张豺的惊恐求饶声中,命左右将他拿下。
刘太后听说张豺被捕,更是惶恐。
翌日,即五月十五日,石遵由凤阳门进入邺城,在石虎棺前捶胸哭泣,以缅怀亡父之灵,随即下令夷灭张豺三族。
同时,石遵又命人假称刘太后诏令,认为天子石世年幼,不足以堪当大任,之所以被立为太子,只是先帝的私情所致,然而江山社稷,至关重要,当立长君,应该废黜石世,改立石遵为帝。
刘太后万万想不到,自己曾经三次矫诏,如今全被石遵给学了去,可此时的她,已成石遵阶下之囚,亦如当初的石斌,即使满腔愤慨,亦难以宣泄。
石遵面对自己授意的诏书,假装推辞,经过三辞三让,在群臣的劝谏下,五月十六日,石遵终于勉为其难的即皇帝位,大赦天下,改封石世为谯王,食邑一万户,刘太后为太妃。
石虎于四月二十三日病逝,石遵于五月十六日在邺城即位,期间仅仅相隔二十余日,不等各方势力作出反应,似乎后赵的内乱已经平息。